乡村记忆•草垛

乡村记忆•草垛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草垛、猪圈、鸡笼曾经是乡村独特的景物、乡村最富色彩的标记符号,其中草垛内涵最为丰盈,沉淀出的韵味也最为浓厚,它和炊烟成为在外游子思乡之情的寄托,是引发乡愁、抒发乡思的意象。它们是挂在乡村脸上质朴亲切的微笑。

昔日,农村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一两个草垛,它们和屋里的粮囤是农家人的生活底气,犹如现在人的存款和账户里充足的余额。对于主人来说它又是一个信息库,包涵着主人家的一些信息:从它的大小可以判断屋里粮囤的大小;从它的形状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主人是勤劳讲究的人还是懒惰随便的人;从它的大小变化可以看出女主人是勤俭节约的人还是奢侈浪费的人。如果草垛是整齐浑实的,有形有状,如刀裁斧剁般规整,说明主人是一个勤劳讲究的人,他在堆垒它时用了功夫,花了精力。如果草垛歪扭斜挎,蓬松无状,则主人可能是一个懒惰随便的人,他在堆垒它时敷衍潦草,没有花力气,没有下功夫。如果草垛长时间大小变化不明显,则这家女主人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她可能走在路上看到一根树枝或一泡干牛粪也要捡回家放在草垛旁或放在灶后;她还会经常把锅从灶上拎下来倒扣在地上,用锅铲子铲去上面的灰垢,使锅传热快,得到节省柴禾的目的;在饭烧熟后就不再多烧一把火。如果草垛在短时间内由丰盈变得枯瘦,则说明这家女主人是一个铺张浪费不知节俭的人,她在烧开水时总是烧过量,家里的暖水瓶装满了还剩余很多,只好放在锅里任其凉掉,夏天还好,可以喝,冬天就浪费了;她在烧洗脚水或烧洗澡水时总是烧得很热很烫,须得兑凉水才能用。如此不知节俭,柴禾往往接继不上,早早就开始烧煤球炉子。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但她在烧火时绝不吝惜多烧一把火,煮米饭时,在饭熟后隔一会儿再烧几把火,使米饭结出厚厚的金黄色的锅巴,让我们饿的时候当零食吃;煮粥时总是烧了一滚又一滚,煮出来的粥又粘又浓,里面放的豆子被熬得烂如稀泥,和米粒融为一体。母亲还经常做些蒸馒头、蒸米糕等费柴禾的饭食。尽管母亲烧火不惜柴禾,但我家的柴草从未出现青黄不接、断绝过的情况,甚至是新草压陈草;我家的草垛一年到头总以敦实稳健的身躯立在我家门前左边不远的地方,默默地给我们以温暖踏实,无论是怎样的雨雪封门我们总是能吃到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是母亲的勤快让我家的草垛一直保持丰腴的体形:秋天里母亲常常拿着掃帚搂耙在家前屋后打扫搂扒落叶;冬季里不是拿着镰刀去割枯草,就是擓着粪箕满田野拾牛粪。牛粪晒干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母亲把晒干了的牛粪堆积在草垛旁边苫上稻草,或塞在草垛的里面,使其不被雨淋湿。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继承了母亲勤劳的基因,我和姐姐每天上学之前和放学之后不用母亲吩咐都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春学期的早晨我和姐姐常常去田野挖满一篮子猪菜才回家吃饭,然后匆匆去上学。看着一篮带着露水、鲜嫩碧绿的猪菜,我们的早饭吃得格外香甜;上学路上的步履格外轻松欢快。秋学期下午放学我们常去割烧锅草。田野里的草被牛们反复啃食,短得抓揪不住,只能割那些生长在深沟高坎的地方牛无法吃得到的茅草。割到足够一抱,才肯背回家,放在草垛旁摊开晾晒。我们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感到既光荣又高兴,姐姐跐着凳子拿出母亲放在吊篮里留给我们的锅巴,进行自我犒赏。

冬日里我们一帮小孩子常在草垛避风向阳的一面玩耍,中午端着饭碗也到这边来,墙根下是大人们晒太阳的地盘,我们小孩子若端着饭碗加入到那边,常常会受到他们的过分关注和亲昵的训斥:“坐在那里好好吃,到处跑,饭都凉透了!”“你看饭撒的,吃得没有撒的多。……我们在草垛这边逃离了大人们的喝斥和约束,饭吃得随意洒脱。

我们小孩子喜欢在草垛旁玩耍。狗喜欢在草垛旁休息,它或蜷缩着身子睡大觉,或爬在那里假寐或吐着舌头警觉注意四周的动静。鸡也爱在草垛旁活动,一天里鸡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草垛旁度过的,它们或嬉戏或觅食或休息,它们围着草垛四周用爪子刨虫子和瘪稻吃,累了就蹲在草垛旁把头埋在翅膀下睡觉。有淘气的母鸡偷偷地草垛顶上下蛋,公鸡飞到草垛上雄纠纠气昂昂地扑扇着翅膀打鸣。

各家门前的这些草垛都是由浸了雨水的稻草和豆秸、菜籽秸、棉花杆堆垒起来的。稻草垛除了烧火还有担任修葺屋顶的使命,不过这个使命常被麦秸筒代替;那些由豆秸、棉花杆、油菜秸堆叠起来的柴垛只有烧火一途。豆秸、棉花杆这些硬柴禾烧起来火势旺,锅里的食材由生到熟所用的时间短,平素很少烧,一般家里来客时要多做几样菜或有什么喜事丧事办席才动用这些柴禾。

深秋,阳光灿烂的晴好天气居多,尽管如此,农人们还是紧抓时机打稻晒草。他们或肩挑或车推把分布在稻田里的稻把子运到稻场上,傍晚时分,在田里割稻子的妇人来到了稻场上放下镰刀,绰起禾叉和男人一起将一堆堆稻把子均匀地铺散开,厚厚实实满满当当铺满一场。石磙子套上连枷,牛脖子架上牛轭,农人一手牵缰一手扬鞭,老牛悠然迈开四蹄,石磙子滚动起来,连枷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和农人喝牛哼唱声相互交织,低沉中含着几分悠扬、清越中透着几分苍凉,这是劳动与丰收的交响。磙子碾压一遍后停歇下来,农人们用禾叉将稻秧子翻过来再碾压一遍,然后用禾叉将脱去稻粒的稻秧子挑成一堆堆,用两根光滑的抬杆一趟趟抬到一边,以待明日白哗哗阳光的普晒。抬去稻草后再把混着草末的稻粒扫起来堆成小山丘似的圆形堆子,以待有风时扬去草末,这时一场打场脱粒的活才算告一段落,整个过程持续到了下半夜。有一个叫范成大的诗人用一首诗描写了农人们忙场的情景:新筑泥场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个时候,还远没有清场,天亮时分起风了,睡在场边的农人在梦里被风吹醒,他立刻起来带上草帽提起木锨像个待战的将军走到混着草末的稻堆旁确认了一下风向后,昂然站立在上风口,铲起一木锨混着碎草末的稻粒向半空中扬去,稻粒沉风吹不动如雨点垂直落下来,草末随风飘落一边去了,稻粒与草末被分开了。农人不断地铲起草末混合稻粒拋向半空中,地上的稻粒一层层加厚直至成堆。农人铲起最后一锨稻粒与草末扬向半空中,此次扬场才算告终。

清秋九月,一年的秋收到了尾声。在村外打谷场边缘的空地上一条条如长龙静卧的草垛拔地而起,若是俯瞰,它们如过江之鲫;远观,它们似一道道起伏的山脉;近看,它们巍然高大,蔚为壮观。它们静卧在那里,更像一屉笼蒸熟的大馒头,这些“大馒头”是村里十几头牛一冬一春的草料。稻草一旦淋过雨水就会呈现困色,味道也不再那么好闻,牛不愿吃,只能作为烧锅草堆在各家各户的门前。只有没有浸过雨水的稻草牛才喜欢吃,所以堆在此处的稻草都是没有浸染过雨水、没有受过长时间不透气的堆积,而是享受过灿烂阳光的普照、习习凉风的吹拂,每一根都是色泽鲜亮,米黄中泛着青绿,抓一把放在鼻下,一股好闻的淡淡清香幽然袭来。

草垛与草垛相距不远,之间形成一条窄窄的小巷。风从小巷子里穿过,加大了流速,多了一层凉意,站在巷里感到秋天的味道随着凉意走进我们的心里。

十几条草垛构成了十几条曲折相通的窄巷子,就像城市里的街巷,我们一帮小孩子在这些街巷里跑来跑去,捉迷藏、玩冲锋打仗。这里不仅是小孩子玩耍的地方,也是姑娘小伙子们谈情说爱的乐园,有情人常常借抽牛草的机会偷偷在这里会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常常成为人约黄昏后的佳所。

乡间草垛,难忘的记忆,遥远的思念,一份抹不去对故乡眷恋的情怀。

黄金推荐

同程易融下款了,分享一下心得。第一次申请其实是没有给我额度的,当时资方是度小满的
美国电影
365完美体育app

美国电影

🕒 07-09 💰 5550
记录几个jquery国内外CDN加速节点
365bet亚洲真人网

记录几个jquery国内外CDN加速节点

🕒 07-16 💰 9452